导读:这家中央汇金控股的头部券商正面临结构性挑战,投行业务评级遭下调至C类,大宗商品销售占比畸高引发市场质疑。
近日,中国银河证券披露的半年度业绩预告引发市场热议。这家中央汇金控股的头部券商预计,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将达63.62亿至68.01亿元,同比增幅45%至55%。这一数据不仅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复苏态势,更创下公司历史最佳上半年业绩。
然而,财报背后,这家老牌券商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遇:一面是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收益狂欢,另一面却是投行业务持续掉队、评级遭降级的尴尬现实。在监管层鼓励券商并购重组的政策东风下,银河证券能否突破业务瓶颈,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投资收益撑起高增长
银河证券的业绩狂飙,与A股市场近一年的强势反弹密不可分。2024年9月,随着央行、证监会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组合拳,A股市场开启一轮凌厉攻势。上证指数从2689.70点的阶段性低点,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飙升至3600点附近,累计涨幅超过33%。这场资本盛宴中,银河证券凭借精准的市场判断和资产配置,实现投资收益的爆发式增长。
数据揭示了这家券商的“暴利密码”,2024年全年,银河证券投资收益达111.38亿元,较2023年的31.36亿元同比暴增255%。其中,处置金融工具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尤为亮眼——2024年通过卖出股票、债券等金融工具获得44.25亿元收益,而2023年同期则亏损近50亿元。
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更带来35.40亿元正向收益,相较2023年23.76亿元的亏损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"低买高卖"的操作,直接推动2024年银河证券营业收入达354.71亿元,归母净利润突破百亿大关至100.31亿元。
进入2025年,这种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仍在延续。一季度数据显示,银河证券实现投资收益27.42亿元,彻底扭转2024年同期亏损22.80亿元的颓势,带动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4.86%至30.16亿元。
与此同时,A股成交量的复苏也带动经纪业务回暖,2025年一季度经纪业务收入19.22亿元,同比增长超53%。
然而,这种过度依赖投资收益的模式也引发市场质疑。当上证指数在3600点附近震荡整理,市场担忧情绪逐渐升温: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,银河证券的利润增长能否持续?
投行业务评级骤降,收入垫底
与投资业务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银河证券投行业务的持续低迷。作为曾经与中信证券、广发证券并称“投行第一梯队”的老牌券商,如今的银河证券在投行领域已明显掉队。
数据最能说明问题:2024年,银河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仅6.06亿元,不仅远低于中信证券超41亿元的规模,甚至不及国金证券、东方证券等地方二线券商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在IPO市场寒冬中,银河证券2024年保荐企业无一成功上市,仅超研股份在2025年1月22日完成创业板上市,其IPO承销能力已跌至行业末游。
投行业务的颓势在评级结果中暴露无遗。2024年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中,银河证券评级被下调至C类,而此前两年均为B类。在参与评级的96家券商中,仅有19家获评C类。评级下调不仅意味着业务拓展受阻——拟IPO企业更倾向选择评级高的保荐机构,更直接影响监管资源分配,在业务创新试点、新业务资格申请等方面处于劣势。
合规问题成为压垮投行业务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2024年10月,证监会披露对银河证券的处罚决定,直指其在部分保荐项目中未勤勉尽责,未识别非市场化发行问题,甚至存在员工通过他人代领奖金逃避税款的违规行为。时任分管债券业务的投行委副主任韩志谦被出具警示函,质控、内核流程的失控暴露出公司内部治理的深层隐患。
这种困境与银河证券的战略目标形成强烈反差。早在2021年,该公司就提出“到2025年打造国内一流、国际优秀现代投行”的愿景,但现实却是投行业务收入排名持续下滑,与“三中一华”的差距越拉越大。
人才流失、处罚记录、业务结构失衡是主要症结——相较于股权融资,银河证券过度依赖低佣金的债券承销,2024年债券承销规模虽达4833.43亿元,但实际收入贡献有限。
资管业务薄弱暴露结构性隐患
当市场聚焦银河证券的业绩增长时,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:其营业收入中相当比例来自大宗商品销售。2024年,该公司通过买卖大宗商品实现收入125.98亿元,占营收比重高达35.59%,这一比例在头部券商中名列前茅。作为对比,中信证券同期大宗商品销售收入仅58.39亿元,占比不足10%。
这种商业模式引发争议。大宗商品销售本质是通过低买高卖赚取价差,毛利率极低,但可以用较小资金规模快速做大营收。有市场人士质疑,这种“以量补价”的操作可能存在虚增收入之嫌。更关键的是,过度依赖大宗商品销售和投资收益,使得银河证券的营收结构呈现“两头重、中间轻”的特点——既缺乏资管业务这类稳定收入来源,又在投行等核心业务上表现疲软。
资管业务的薄弱尤为突出。2024年,银河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仅4.85亿元,占营收比例1.4%,而中信证券同期资管收入高达105.1亿元,占比16.5%。
作为对比,华泰证券2024年资管业务收入也达到32.4亿元。资管业务以机构客户为主,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,是券商稳定的利润来源,银河证券在此领域的缺位,暴露出其业务结构的致命短板。
在监管层鼓励并购的政策窗口下,这家老牌券商能否突破舒适区,通过重组实现业务涅槃,将成为检验其“打造现代投行”战略成色的关键试金石,市场拭目以待。
配资入门炒股,配资炒股开户官网,实力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