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鳄鱼同学
编辑 | 动察局
2025年3月,北京春寒未退,长安街英皇大厦三层,ACME巅峰健身接手了威尔仕健身留下的场地,在一片质疑声中低调开业。场馆保留了原有的装修,但更换了全套国际品牌器械,操课教室与自由训练区打通,整体空间开阔,视野极佳。
老会员李女士站在门口犹豫了片刻,没走进去:“我之前就在这练,装修没怎么变,但听说课程要159元一节,比超级猩猩贵多了。”她最终选择离开。
ACME没有大张旗鼓地做开业活动,只是在社交平台投放了一些关于“自由训练+操课结合”的宣传内容。在超级猩猩、乐刻等品牌已经将操课标准价位压到几十元甚至免费的当下,它以远高于市场均价的课价出现在长安街核心地段,一些人摇头,但也有人充满好奇。
展开剩余91%图:ACME开业场景
有多名团课爱好者表示,超级猩猩的客单价在客户端显示是80-100元左右,但是如果算上新人折扣或者双十一大额充值的优惠,一般一节课的价格就是50-70元,比较划算。而乐刻的免费操课,如果参与者不在意排位困难或者空间环境较为拥挤,也是性价比相当高的选择。
谁也没有想到,ACME只活了不到五个月。7月中旬,它发布闭店公告,宣布正式歇业,成为2025年北京健身圈乃至中国健身行业最短命的品牌之一。
ACME的经营逻辑有别于常规健身工作室:它主打操课,但会员在上课前后可自由使用场地内配置齐全的器械区,还可以洗澡和更衣。空间统一设计,采光极好,白天上课时阳光可以直接洒在自由训练区的杠铃架上。
“整体空间感确实好,上完课撸会儿铁再冲个澡,那种体验在其他地方不常见。”一位曾充值数千元的会员黄先生说。
图:ACME的场馆内有明亮的落地窗和开阔的视野
而与体验相对应的,是价格。159元一节课的定价,比超级猩猩高出约70元,与乐刻的免费团课相比更是让人咂舌。
“那70块钱是让我买洗澡水和阳光的吗?”一位会员在小红书评论区写道,“我在对面花89元也能上搏击课,凭啥在这多付一倍价格?”
健身行业观察者李先生认为,ACME试图打造一种“轻奢团课”模式,但这种模式并不成立。“你既不像传统工作室那样轻资产,也不像月卡健身房那样靠长期会员回本。你承担的是双倍成本,定价看起来挺高,但还不够高,怎么赢?”
ACME开业初期,最让健身圈议论的,是它从超级猩猩挖来了三位教练:Jerry、Wendy 和Alice。Alice是一位意大利教练,以热情的英语搏击课著称;Jerry和Wendy则是多年累积下来的高口碑教练。
他们并非“顶流”,但具备稳定带课能力,风格成熟、训练扎实。有不少会员是追着他们从超级猩猩来到ACME。
图:ACME初期课堂人数爆满
“我是Jerry的铁粉,从顺义追到望京已经很给面子了,现在要总跑到长安街,真的无能为力。”会员刘女士说。
刚开业那几周,三位教练的课程几乎场场满员,Alice的搏击课甚至有人等位。但到了第五周左右,课程出勤率开始下滑,部分教练不得不取消部分排课。
据ACME内部人员透露,门店注册会员约1000人,真正充值多节课包的会员不足300人,其他多为单节用户或朋友捧场。
“我们低估了消费者愿意为了教练‘迁就距离’的程度。”该人员说,“大家说是粉丝,其实大多只是短期情怀支持。”
ACME所租场地原为威尔仕北京英皇门店。威尔仕从202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收缩,陆续关闭北京、成都等城市门店。北京英皇店闭店后,留下原始装修与高额押金门槛。业内传言该场地月租超过30万元,押金为5个月。而据接近ACME管理层的人士透露,ACME可能付出了更多的押金,甚至可能有高达8个月房租的押金。
按这种说法来看,ACME开店的成本巨大,一次性投入不会低于六百万,这在健身行业普遍缩减成本的今天,实属罕见。
“你以为省了装修的钱,其实是背上了高房租的债。”一位健身房联合创始人表示。
图:ACME场馆的"轻奢"风格
与此同时,中国健身行业的主流方向正在发生变化。超级猩猩通过高标准团课和价格下沉,占据了一线城市优质白领市场;乐刻依然坚持24小时开放、低价高频、自助式使用的运营模式,重点城市覆盖密集;24/7 Fitness 则以“无私教推销、全天候开放”为核心理念,在多个城市稳定扩张。
这些品牌共同特征是:轻量化运营、压缩人力、以性价比为竞争优势。而ACME反其道而行,以高人力密度、高空间成本、高课单价的“三高”模式运营,却缺乏匹配的转化效率,终究难以为继。
据员工透露,ACME的创始人在开业前对外宣称“准备了足够的资金”,并笃信“好教练+好场地+好服务=好收益”的组合。
“他说自己不靠融资,就是想做一个干净的健身品牌。”一位前会员回忆道,“但除了理想主义之外,我们没看到他对现金流的掌控能力。”
ACME购入了多套国际品牌器械,重做了部分设施系统,聘请的教练月保底较高,还有运营团队、内容人员和行政岗位。
据估算,仅固定开支每月就超过50万元。“我们当时就觉得,门店月均要有三千人次到店付费上课,门店现金流才能打平,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更别说盈利了”。
图:ACME的操课教室
不仅如此,ACME的运营周期设置也存在显著问题。一位健身连锁品牌的运营负责人指出:“一般新店开业,最少要半年以上培育期,才能从流量走向转化。而ACME设定的课价和场地成本,几乎不给任何时间缓冲。”
此外,在课程排布上也存在误区。另一位健身行业观察者表示:“他们把课程排得太密,每天高强度开课,试图靠高频撑营收,但这其实跟健身会员的使用习惯完全不符。用户每周来一两次就已经算高频了,不是咖啡馆。”
更致命的问题,是缺乏中长期的产品迭代逻辑。“健身门店如果不能在6个月内推出稳定的用户续课结构和高留存课型,很难跑起来。”上述人士补充说,“ACME的课程虽然质量不差,但太依赖教练个体,没有形成产品体系。”
从现金流设计、用户习惯匹配、教练成本结构,到运营节奏控制,ACME几乎在所有关键环节上,都走了一条没有验证的路径。
7月中旬,ACME突然发布闭店公告,称“即日起进入停业期”,并引导会员扫码添加客服微信进行退款登记。公告中承诺:“将在能力范围内逐步返还储值费用”,并表示正在“积极协调其他健身伙伴承接课程与会员权益”。这一纸公告,被不少会员形容为“来得太快,连最后一节课都没来得及上”。
图:ACME的闭店公告
大量会员加入官方客服微信群后发现,退款流程远比想象中复杂且漫长。有的会员几经催促才收到部分返款,有的则至今未收到任何回应。群内多次出现“什么时候退?”“还有谁没收到退款?”的刷屏提问,但管理者多以“请耐心等待处理”为由未做明确答复。
“我充了3000元,现在一个字都没有回复。”会员曹先生说,“本来只是想离家近点方便点,结果成了最不省心的选择。”
由于闭店突如其来,部分会员开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转账记录、购课截图,@ACME官方账号要求说明处理方案,但始终未收到官方回应。不少人表示“第一次在健身房感受到被割韭菜的愤怒感”,情绪在小红书、微博等平台发酵。
图:ACME初期的训练课堂记录
与此同时,原教练团队已各自分流。据社交媒体展示的信息,来自意大利的教练 Alice 已重返超级猩猩继续带课;Jerry 和 Wendy 则加入了新兴健身品牌 SAVAGE,这是一家模仿超级猩猩模式、但宣称“课程更强、装修更好、教练更狠”的高配置团课品牌。
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,SAVAGE同样以挖角超级猩猩中层以上教练为起点,其在北京的门店选址多位于交通便利的核心地段,场馆装修更为高端,视觉呈现更加注重“社交媒体传播效果”。
“比超级猩猩的店面更大,设备更齐全,装修预算翻倍,”一位业内观察者评价道,“但成本也高得多。用更贵的方式打相似的仗,除非它真的有办法撬开新的市场逻辑,否则风险并不比ACME低。”
一个接一个的新品牌在用“复制+升级”的方式进入市场,但当用户对价格愈加敏感、对品牌承诺愈加谨慎时,光靠明星教练、好场地和社交话术,真的还够吗?
在ACME倒闭消息公布后,社交媒体上迅速出现了大量评论。其中一条广为流传的说法是:“ACME的倒掉是必然,过程就像老板倾尽所有建造了一座梦幻城堡,每个进入城堡的人都被眼前的美景所着迷,但是没人注意到美景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风险,无论对老板还是对会员。”
也有人指出:“他们从望京和金融街挖教练到国贸上课,是不是不知道北京有多大?”言下之意,运营方严重低估了地理距离对会员决策的影响。
更有体验过新课的附近上班族表示:“我就在旁边上班,眼看着他们装修、开业,也体验过几节新人课。但一开始就不看好,说实话,感觉投资人完全不懂健身房经营,只是空有一腔理想主义热血。”
图:ACME明亮的落地窗
还有会员直言:“不是原来满课的教练就真能带走会员的。国内能撬动至少五十个会员、无论去哪会员都跟着的教练,不超过五个。更不要说价格翻倍,在这个消费月月下滑的年代,这老板是没有一丁点商业意识的。”
这些评论虽然不无刻薄,但从不同角度补上了ACME失败的认知拼图。 ACME的失败并非偶然,而是多个误判叠加的结果。
它没有盲目扩张,没有开放加盟,只做了一家门店;它器械优质、教练用心、服务也不差;但它高估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,也高估了教练的个人影响力。
“健身行业的核心问题永远是用户的时间、金钱与距离。”业内人士李先生指出,“你不能指望会员绕城支持教练,或者为了洗澡和阳光付出70元差价。”
它还低估了创业的难度:用户增长、成本控制、现金流、危机应对、内容传播,每一样都需要系统性管理。仅有好教练、好空间和高价策略并不足以撑起一个品牌。
ACME关门之后,北京健身圈里有不少人惋惜:“这是北京环境视野最棒的操课工作室了。”
“这地方太可惜了,”一位曾多次购课的会员说,“阳光洒在地板上,空间大得能翻筋斗。每次来上课都觉得像在电影里。但,课太贵,路太远。”
某位ACME离职的员工在朋友圈写下:“感谢这几个月的相遇与支持,我们江湖再见。”底下是几十条类似内容的留言:“你去哪儿,我们跟哪儿。”
ACME不是第一个失败的健身品牌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但它以一种极速坠落的方式,提醒了所有健身创业者:好的空间、好的教练、好的理念都很重要,但如果没有被市场验证过的模型、没有现金流与结构性的复利逻辑,再美的梦也只能活五个月。
更多健身行业深度解读,关注“动察局”公众号发布于:湖南省配资入门炒股,配资炒股开户官网,实力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